查看: 790|回复: 2

[百姓心声] “老百姓”是什么玩意儿?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9-22 20:35:4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巫溪在线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我要注册

x
 作者:杜君立


  这些年来,“人民”听得少了,“中国人民邮政”也改叫“中国邮政”了,但洗脑没有洗衣粉不行,总得找一个词代替,“老百姓”就被从箱底翻出来了。啊,我突然感到好亲切,“终于找到组织了”——我原来是“老百姓”啊!热泪盈眶也~~~~~~~~

  打开电视,一个扭秧歌的城市中年妇女一脸幸福地说:“我们老百姓现在生活可好啦~~~~感谢领导~~~~~”;一群满脸油光的人跟吃了摇头丸似的欢呼跳跃:“咱们老百姓啊今儿真高兴啊真高兴啊~~~~~~~”

  最可笑的是,我们的官方媚体偶尔一发神经,还把“老百姓”这个光荣的中国称呼馈赠给全世界四分之三没有解放的美国、欧洲等国公民——“美国老百姓对政府很不满”云云。当然,大多时候他们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,称中国以外的人类为“民众”,对台湾竟然也不好意思说“台湾老百姓”,只好说“台湾民众”。


  对这几个词做一比较,先说“人民”--------------

  人民是政治性概念,“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态度、立场及其阶级属性”。“人民”的政治使命与阶级身份经常覆盖“公民”的身份特征。“人民”与“公民”,一个是集体至上论,一个是个人权利观。人民是抽象的,公民是具体的,有不同的思想和利益。公民能为自己说话,而人民却只能通过代表说话。“人民”是每个人的集合,在“人民”的概念下,个人往往被虚化。


  再说“老百姓”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中国姓氏常称“百家姓”,所以常常以“百姓”泛指碌碌众生。“老百姓”是对“百姓”的更口语化表达,是一个不严肃和矮化的身份称谓。在中国过往的历史中,“国家”的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,专制家长式的皇权模式下,“臣民”和“草民”是一种与体制相对应的政治身份,经过口语化后就成为“老百姓”。

  或者说,“老百姓”是一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身份定义,只有服务皇权的责任和义务,而没有任何可以伸张和被承认的权利。相对于体制内代表皇权的官府,“老百姓”是一种充满极大歧视和侮辱的词语,而且既含有他者的蔑视和羞辱,也含有自我的贬低和鄙薄。或者说,“老百姓”不仅是政治权利的被剥夺,也是自我对政治权利的放弃(弃权)。

  “老百姓”是相对于“官”而言的,失去“官”,“老百姓”也就难以存在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,“老百姓”就是奴隶的同义词。“革命军中马前卒”邹容怒斥道:“奴隶者,为中国人不雷同、不普通、独一无二之徽号!”“柔顺也,安分也,韬晦也,服从也,做官也,发财也,中国人造奴隶之教科书也,举一国之人,无一不为奴隶,举一国之人,无一不为奴隶之奴隶。”(转引自陈永森:《告别臣民的尝试》)
发表于 2012-9-22 20:35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群众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 “老百姓”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产物。在其他国家语汇中,只有类似“民众”的中性称谓。

  与“老百姓”类似,中国官方还常常将公民群体称作“群众”。从解字法来说,“群”字的古体写法是上“君”下“羊”,显见得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统御着散乱的羊一般的臣民;后来汉字改革,“群”字没有本质性的改变,无非是把上下结构改为左右结构,成了我们现在通用的左“君”右“羊”。众所周知,我们中国自古到今一向是“左尊右卑”的,因而,看上去好像是把“君”从高高的神坛上扯下来放在了与“羊”并列的位置上,但却依然凸显了君王的尊贵和羊们的恭顺。再来看看“众”字的古今异同。古体字“众”的写法是“眾”,据说这种写法的象征意义是“一群在烈日下劳作的人”;后来简化为目前通用的“众”,一目了然的意思就是把单个的人拢在一堆儿就成了“群众”。

发表于 2012-9-22 20:37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公民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 从古代罗马共和时期,直到现今的世界各国,公民作为人类政治身份的识别与确认是全世界所公认的。或者说,公民首先是一种资格(尊严)。公民不仅是一种政治资格,也是人有权“做人”的资格。

  在皇权专制下,没有国家没有法律没有公民,只有皇帝只有王法只有老百姓。国家的诞生即是法律的诞生,即是公民的诞生。当下中国是共和国,所以当下中国人只能是共和国的公民,而不是什么令人作呕、早就被埋入坟墓的“老百姓”。

  奇怪的是,在当下的中国官方媚体中,“老百姓”却是对“非官方公民”(除过朱局长苟书记类)的统一“法定”称谓。更匪夷所思的是,在所有电视的法律栏目中,也处处以“老百姓”偷梁换柱地置换“公民”的法律术语,我们就应当警惕其意图了。甚至有的法律栏目干脆就叫“百姓说法”,如果不是没有常识,那就是居心阴暗了。再仔细留意下这些法律栏目,内容全是些张三借李四钱不还的鸡零狗碎,根本不伸张“公民”针对公权力的“维权”行为和公民意识。

  法律和公民意味着平等和公正,“老百姓”和“苟书记”意味着什么?难道我们不配做“公民”,只配做“老百姓”?

  可笑的是,中国各地的政府办公大楼都如古代皇宫般巍峨雄伟,入口处都有用上等材料制作成的“为人民服务”。“人民”拾阶而上,果真要进去接受“服务”时,却总被看门狗咬得远远的。何时把那“人”字改成“公”字,倒不枉了浪费那么好的金属材料。

  如同“皇帝新装”和“指鹿为马”一样,任何维护思想专制必然导致反智,以为愚民弱民是维持邪恶权力的最好手段。中国的未来在孩子身上,公民教育至今迟迟得不到恢复,对皇权歌功颂德的“盛世”节目成为当下电视的“主旋律”,“老百姓”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国民的“普遍认同”,进而全国民众皆成为体制下的模范“普通老百姓”。这样下去,绝大多数的中国民众只能接受政治权利被剥夺的现实,使国家沦为少数权贵的私器。在这样的社会里,“老百姓”只能接受肆意的盘剥和羞辱。因为“老百姓”和“人民”一样没有“资格”、没有尊严。

  对“公民”消极、暧昧、回避、阉割,对“老百姓”隆重地、大分贝地导向和强调,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无意的、不严肃的敷衍,还是故意的、有预谋的、系统的暗示和阴谋?!

  为了我们的孩子不再做忍辱偷生的“老百姓”,我辈就应当拒绝“老百姓”。从今天开始,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和国公民。

  一个人的名字只能自己命名,只有狗才会无条件地被人命名。没有谁可以任意地给你命名,特别是一个充满蔑视和羞辱意味的名字。即使一个人不能言语不能听,他也会抗议别人叫他“聋子哑巴”。

  从“草民”到“人民”,我们从草变成了人;从“老百姓”到“公民”,我们将从跪着的人变成站起来的人。“非老百姓”们暗示你要下跪,“老百姓”只会很配合地下跪。如果你是公民,你就有权拒绝下跪,就如同你有权唾弃“老百姓”。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我要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